导读:中国历法的出现,让我们的文明文化又上升一个高度,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历法来推演时间,来计算我们度过的日子。那么,你懂历法是怎么看的吗?下面是小编对天地人的时间体系介绍,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。
中国历法的出现
历法的出现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。《史记》讲到黄帝“迎日推策”,推知“日月望朔”,并命容成作历。尽管上古洪荒,许多问题茫不可考,但参照典籍和考古学的知识,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在夏代已经有一定的历法架构。而到了殷商时代,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由年月日构成的历法体系。殷代历法分大小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,每十日为一旬。这在甲骨文中都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证明,是科学的、可信的知识。发展到战国秦汉,这个时间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地定型下来。
天地人的时间体系介绍
在战国秦汉时期定型的时间体系,是一个天地人神一体化的世界。它综合了当时的天文、地理、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,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。
天
顾炎武说,上古之人,皆识天文。那是因为中国古人那个时代的星空,整个就是一座最宏伟最壮丽的标示时间的大钟。在中国古代的时间体系中,不仅日升日落、月圆月缺成了时间转换的标志,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,也被当成了一座巨大的时钟。这座时钟的中心点,是北极星,它的巨大的表针,就是北斗七星的勺柄。北斗七星“旋玑玉衡,以齐七政”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称:“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
至于北斗七星具体怎样“分阴阳,建四时”,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有很明确的记载,指出孟春招摇指寅,仲春指卯,季春指辰,孟夏指巳,仲夏指午,季夏指未,孟秋指申,仲秋指酉,季秋指戌,孟冬指亥,仲冬指子,季冬指丑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也记载说:“北斗……七政之枢机,阴阳之元本也。故运乎天中,而临制四方,以建四时,而均五行也。”
以北极星为核心,以我们头顶的北斗七星为指针,浩瀚广袤的星空,就这么被看成了一座巨大时钟的表盘。我们不能不惊叹,惊叹我们的先人伟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!
天上的星星千万颗,为了给表盘安装上刻度,先民又把星空划分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星区,又分别在每个星区选择了七颗星作为代表:
东宫苍龙七宿:角亢氐房心尾箕
南宫朱雀七宿:井鬼柳星张翼轸
西宫白虎七宿:奎娄胃昴毕觜参
北宫玄武七宿:斗牛女虚危室壁
四七二十八,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二十八星宿。二十八座星宿围绕在北斗七星周围。星移斗转,四个星区的星星由此都成了时间的刻度。
历法
地
除了天象,人所生活的自然世界也成为古人认识时间的重要参照物。
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记载了这一体系,这就是七十二候。候是征候,是大地在一年之中的变化。古人经过对周围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真观察,总结出了一整套和四季变化直接关联的物候知识。这一套物候知识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排列,每个节气分别配以三种物候,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候。七十二候源于黄河流域,是通过植物的幼芽萌动、开花、结实,动物的始振、始鸣、交配、迁徙,及气象的始冻、解冻、雷始发声等变化,对于一整年时间变化的概括认识。以春天为例,二十四节气中春天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六个节气。立春三候,分别是“东风解冻”“蛰虫始振”“鱼上冰”。雨水三候,分别是“獭祭鱼”“鸿雁来”“草木萌动”。惊蛰三候,分别是“桃始华”“仓庚鸣”“鹰化为鸠”。春分三候,分别是“玄鸟至”“雷乃发声”“始电”。清明三候,分别是“桐始华”“田鼠化为鸷”“虹始见”。谷雨三候,分别是“萍始生”“鸣鸠拂其尾”“戴胜降于桑”。这里面包含了一些古人对于自然变化的神话性的理解,比如“獭祭鱼”“鹰化为鸠”“田鼠化为”等;但很明显更多的,像“东风吹”的风、“鸿雁来”的候鸟鸿雁、春天盛开的桃花和桐花、燕子、雷电、虹霓,都是近取诸物,是对于春天自然各种变化的直接观察。依靠天象的变化和自然物候的演化,古人已经可以给自己的时间做出一个非常详细的划分。
人
古人以天、地、人为三才。自然的时间变化当然也直接与人相关。所以在中国古人的时间体系中,人理所当然不能自外于时间之外。因为中国古代时间体系的特点,一个是空间进入时间,还有一个就是人伦进入时间。而中国古人所理解的人与时间的关系,借用《论语》的一句话表述,是“允执其中”,也就是要应时而动,按照天(季节)的循环安排人的时间。据说这一认识早在尧舜时代已经如此。《论语·尧曰》云:“尧曰:‘咨,尔舜,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厥中。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’舜亦以命禹。”“允执厥中”的“中”,就是“中”的思想,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最核心的观念。《礼记·月令》保存了一整套按照“允执厥中”的理想安排的时间作息表。它规定帝王在某一季节应当住在什么方位,穿什么颜色的衣服,举行哪些活动,并且记载说,如果违反时令,会带来许多问题。比如,季秋行夏令,国家会发大水,冬天贮藏的物品也会腐坏,老百姓中会有许多人患上鼻塞的毛病;季秋如果行冬令,国家会出现很多盗贼,边境会不安宁,疆土会被侵凌;季秋行春令,会使暖风早吹,民众懈怠不肯劳作,并且战事连绵。之所以会如此,按照古人的思路解释,那是因为人禀阴阳二气,利用五行六府,因此也是时间体系的一部分。所以人的行为,也应当处处按照自然的节律举动。因为天人感应,天人相通,人的行为,和时间体系息息相关,直接联系。
不理解这样的思路,很多古人的故事我们就读不懂。比如“丙吉问牛”,就是古代流传非常广远、为大众普遍熟悉的故事。
故事说,汉相丙吉出门,碰到一群人当街斗殴,死伤横道,丙吉从旁边经过可是不加过问,跟随他的掾史觉得很不理解。丙吉接着向前走,碰到有人赶牛,牛喘得直吐舌头,丙吉马上停下车来,让旁边骑马的小官去问:“这牛你赶了几里路了?”他身边的掾史觉得丞相该问的不问,不该问的却问个不停。有人拿这件事来嘲弄丙吉,丙吉回答说:“民众相互打斗杀伤,那是长安令、京兆尹职应当去管的,一年到了头,当丞相的查考他们的工作好坏,向皇帝奏明并行赏罚而已。一国宰相不用管像街头斗殴这样的小事,更没有必要在当街过问这些事情。可是春天少阳用事,天气应当是将暖未暖,不应当大热,如果牛只是走了很近的路就喘,那就是因为暑热而喘,这就标志着时气失节。时气失节就是关系天下的大事。三公的职分就是调和阴阳,所以如果时气失节,那就是自己应当关心的,所以问牛。”
丙吉最后说的这句话非常重要。故事中讲到的宰相的工作——“调和阴阳”,既包含让人们的生活符合天地之间的阴阳转换步伐,也包含对于时间之钟的人为调试和保养。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,人们认为自己不仅生活在时间的阴阳变化中,而且人们自己的行动,也可以影响自然的阴阳变化。在汉代的冬至节,朝廷要专门找来“八音之士”演奏音乐。这一神秘仪式的目的,就是“调和阴阳”。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中国历法的出现,天地人的时间体系介绍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