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七夕自古有之,古代人过七夕与现代人肯定不同,不过我们现在的某些习俗是古代传下来的,所以我们可以过古代的活动,古代却无法借鉴现在的。那么,你知道古代是怎么过七夕的吗?想知道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,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古代是怎么过七夕的
西汉时宫廷内就有七夕活动。包括用五色丝线把两人系在一起,称为“相连爱”;将蜡制婴儿浮水上,称为化生,意为求子;也有乞巧活动,多见为穿七孔针,最快者为胜,为得巧;也设酒脯时果,散香粉于筵上,祈请牛郎。晋代以后七夕洒扫庭中,露天摆几筵,设果脯时果,散香粉于筵上,以祀牛郎织女;还将蜘蛛关于小盒中,第二天视其结网疏密以卜巧;陈瓜果庭中,观蜘蛛结网;制雁凫、鸳鸯浮水上,称水上浮。还有七月七祭机杼的习俗。
盛唐时期,七夕夜唐明皇杨贵妃双双向牛郎织女祝祷爱情永恒。宋时在小木板上傅土,种粟,令生苗,置小木屋,呈花木、村落之态,叫做谷板,看长势预测丰收;也有村民或邻居合钱为青苗会,以祈丰收。市间卖小塑土偶,称磨喝乐,小儿买新荷叶执之,效磨喝乐;瓜果雕花样,称为花瓜。又以油面糖蜜制笑靥儿,称果食花样;绿豆、小豆、小麦于瓷器内用水浸泡,生芽数寸,红蓝线束之,称种生;折荷花,制并蒂莲以求爱。看天河,若星光闪耀,收成好,谷价低,若天河暗淡,星光不明,收成不好,则谷价贵;姑娘们穿新妆竞夸鲜丽。铺陈花瓜、酒炙、笔砚、针线,或儿童裁诗、女儿呈巧,也焚香列拜,称乞巧。把小蜘蛛置盒内,若结网圆正,称得巧。
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
1、穿针乞巧
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,流于后世。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,以五彩丝线穿针,速度快为巧者。
《西京杂记》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
南朝梁宗谋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七月七日,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,或以金银愉石为针。”《舆地志》:“齐武帝起层城观,七月七日,宫人多登之穿针。世谓之穿针楼。”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七夕,宫中以锦结成楼殿,高百尺,上可以胜数十人,陈以瓜果酒炙,设坐具,以祀牛女二星,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,过者为得巧之侯。动清商之曲,宴乐达旦。土民之家皆效之。”元陶宗仪《元氏掖庭录》:“九引台,七夕乞巧之所。至夕,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,先完者为得巧,迟完者谓之输巧,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。”
2、喜蛛应巧
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,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七夕夜,陈列瓜果于庭院中,有蜘蛛结网则得巧,网密得巧多。
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是夕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。”
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七月七日,各捉蜘蛛于小盒中,至晓开;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。密者言巧多,稀者言巧少。民间亦效之”宋朝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:七月七夕“以小蜘蛛安合子内,次日看之,若网圆正谓之得巧。”宋周密《乾淳岁时记》:“以小蜘蛛贮合内,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”明田汝成《熙朝乐事》:七夕“以小盒盛蜘蛛,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。”由此可见,历代验巧之法不同,南北朝视网之有无、唐视网之稀密,宋视网之圆正,后世多遵唐俗。
3、投针验巧
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,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。七夕中午,投针于水,借日影而验工拙,成花鸟云兽影,则乞得巧。
明刘侗、于奕正的《帝京景物略》:“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。妇女曝盎水日中,顷之,水膜生面,绣针投之则浮,看水底针影。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,谓乞得巧;其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轴蜡,此拙征矣。”
《直隶志书》:良乡县(今北京西南)“七月七日,妇女乞巧,投针于水,借日影以验工拙,至夜仍乞巧于织女”清于敏中《日下旧闻考》引《宛署杂记》:“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,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,徐视水底日影。或散如花,动如云,细如线,粗租如锥,因以卜女之巧。”
牛郎织女的故事
在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爱情传说中,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最早。与其他三个相比,它浪漫、美妙而吉祥,曲折、生动而余味深长。“孟姜女哭长城”以反抗秦始皇的暴政为主题,哭倒长城八百里,自己跳海自尽,是个大悲剧;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,是二人近在咫尺、又似远在天涯,死后冥合,双双化蝶,成为中国式的十大悲剧之一。“白蛇传”故事也属于仙凡成婚。白蛇不是天仙,而是地癨,自己修炼千年化成人形找许仙来报恩,中间曲折很多,最后分手。连台本戏曲“白蛇传”则有许仕琳中状元后去拜塔,才救出母亲,形成了大团圆结局。这四个爱情传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点。但只有牛女故事与七夕节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中国式的爱情节日。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古代是怎么过七夕的,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