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其实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,这些特点决定了自己适合穿哪些类型的衣服,也决定了哪些衣服不能穿,这样才能扬长避短,展现自己的优点。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零下一度穿什么衣服?中国传统服饰讲究什么?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。
零下一度穿什么衣服
零下1度穿羽绒服、棉裤、保暖衣、绒衣、羊毛衣等可为身体保暖的服装了。
1、上身:羽绒服就可以,内衬保暖内衣足以。屋内应该有暖气什么的,里面的衣服可以穿得轻便一点,比如说保暖点的羊绒衫啊,出去的话就要穿上厚点的羽绒服了,再配上围巾,靴子,比较御寒点的衣物。
2、下身:穿什么裤子特别重要,零下1度不穿秋裤我们还能穿什么,再强大的意志力面对凛冽的寒风也有退缩拿出秋裤的企图;可以穿一条保暖裤,再穿一条带抓绒的加厚冲锋裤就行了!也可以是外穿的那种羽绒棉裤。
3、鞋子:高帮保暖皮鞋就可,或者买双高帮登山鞋。鞋底的厚度一样要好,不然容易传递冷气。
中国传统服饰讲究什么
提倡文雅端庄美
儒道互补是中国古典美的思想的基础。远在两千年前,孔子创立的儒学就主张中和仁爱,要求人要有完美的人格,服饰要适度,反对奇形怪状,提倡文雅美。“文质彬彬”是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。文是指人的服饰美,都属“美质”,凡有些“美质”的人,再加以美的服饰,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。他主张“君子正其衣冠”(论语),提倡严肃高雅。在《战国策》中提出“服奇志淫”的观点,认为服装不雅的人必然志不雅,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。古代儒服就具有这种文雅美,穿着后具有端庄、规矩的风范。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,所以从总体看,历代服饰的宽衣大袖都具有这种强调礼仪端庄的风格特征。
讲究朴素自然美
“披褐怀玉”是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。褐是古代下层社会的衣着,质地粗陋,常与锦绣对举。而“怀玉”具有象征意义,是人的内在道德美、品格美的象征。老子提出“圣人披褐怀玉”反映出道家要求去掉文饰、反对形式繁缚,而更强调质、重视内美的审美观。《韩非子》声称“君子好质而恶饰”,《淮南子》认为“白玉不琢,美珠不文,质有余也。”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与道家相似的美学观点。而“饰其外者伤其内”,“见其文者蔽其质”则是对道家审美观的发挥。号召人们应强调内在美,对于外表服饰朴素自然即可。
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可为道家的服饰审美观——注脚。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“修饰而不露雕琢”“自然而不显简陋”,所谓“动人春色不须多”就是它的主旨。
注重和平统一的气氛
在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指导下,中国服饰力求稳重、平静,提倡服装整体配合应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,以利于安宁、融洽、礼让三先的人际关系。汉文化几千年来奉如神明的儒家文化本质是“中庸”,“中庸”之道说穿了就是一户“禁”字,禁人性、禁自由、禁个性,强调群体意识。
所谓的“诗可以群”,“和而不流”就是强调艺术对社会整体有序性的责任。这当然有其合理性,但还应看到,群体意识中潜藏着惰性在迁就整体稳定时,个人的创造冲动极容易被化解,使中国人在表现个性时顾虑较多,时常要首先考虑到社会允许表现的程度。一件漂亮衣服上身之前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能下能穿出去,要美须有胆量,要有对抗群体舆论的心理承受力。
中国人表现自我的负担比较重,容易被误解为个人主义膨胀的思想意识问题。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性的解释比较粗糙、模糊,而且主要是贬义,至少有个性的人不如随和的更讨社会的欢心。人一出众就容易被孤立,所以还是流行的从众意识更有市场,更稳妥。
追溯中国服装发展史,随着历史沿革、朝代更迭,中华服饰虽然在不断变化,但其总体形制却基本没有突破传统,始终保持着类同的宽衣形态,总体服饰观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。而受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忠孝、仁爱、忍让和礼仪的熏陶,习惯于谦虚容忍克制的每一代中国人,在着装上自然不敢表现自我,标新立异,几乎都是从众而为。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和社会性便诉诸于人人类同的服装形式中。